2008年8月18日 星期一

認識故舊,結交新人﹕一本驗證「大眾史學」的傳記

[ 本文為施麗蘭修女新著的序文。 ]

施麗蘭,《愛德常懷 馨香遠流:柏高理修女的故事》,彰化:天主教耶穌聖心修女會,2008。

施麗蘭修女是我輔仁大學歷史系的同窗。她虔誠事奉天主,以靈修為本,自從大學畢業後,除了在國內外進修,取得碩士和博士學位,並且身兼育仁小學校長的重職,栽培數以萬計的社會幼苗。這四十年來,我先在中興大學任教,而後轉到逢甲大學。由於長期定居台中,得地利之便,常和施修女聯絡,交換生活上的體驗,其中難免偶而「煽動」她做點有創意的事。

近二十年來,因為學術及世變都異於往日,我積極提倡「影視史學」和「大眾史學」。前者強調史家除了文字以外,更應該利用各類影像視覺的史料,並且以影像視覺的文本表述歷史。後者主張,人人都是史家,人人都有權利以各種方式表述各種題材的歷史。其實這兩種新學問,彼此還可以互補,發揮更大的效益。例如,活學活用「影視史學」,則歷史作品不難跨越學院派的藩籬,而更貼近社會大眾﹔反之,人人可以本著「大眾史學」的基本精神,藉著文圖並茂以及具像的方式,敘述往日的人、事和一景一物,重建過去的記憶。

施修女融會貫通了「影視史學」和「大眾史學」的理念。她領導育仁小學的學生,分批從事田野調查,拍攝照片,就近研究台中公園、台中火車站、台中大坑及育仁小學等地的歷史,而後把整理過的資料加以數位化上網。這些小小的史家在研究時,個個興高采烈十分投入,更難得的是他們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研究成果贏得了國際大獎。

當施修女帶領小學生書寫台中的歷史時,她和彰化縣田中的修女們也回溯時光隧道,進行一段人生的「集體記憶」。她們思想起原籍匈牙利的柏高理修女以及田中修女們共同成長的點點滴滴。施修女放下了「專業史家」的身段,改以「大眾史家」的角色,負起書寫柏修女的傳記,並且鼓勵大家研究修女會的歷史。她們研究的視野十分開闊,還包括了修會和地方、修會和教友的互動關係。換句話說,她們的工作結合了教會史與地方社會史。

書寫歷史不能沒有史科,否則好比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施修女起初曾擔心短缺柏修女的研究資料。有一天我拜訪田中修女院,交談中得知柏修女頗有藝術素養,平日喜歡作畫。由於三句話不離本行,加上從「影視史學」所獲得的敏感度,我推測柏修女的油畫作品大致可以分成兩大類﹕一是宗教題材的,屬於柏修女靈修生活中生命寄託之所在,另一是風景畫,屬於一系列懷鄉之作,柏修女藉此抒發思念家鄉之情。因此靈感,施修女以柏修女的畫作為史料,一步一步展開傳記的書寫,深入柏修女的心路歷程。而後每當我和施修女見面時,她總是無限興奮地告訴我,她又發現了哪些有關柏修女的事蹟,哪些有關早期田中修女會與地方上教友互動的情形,哪些教友在接受口述歷史時如何感動而落淚。還有最奇妙的是,施修女等人在造訪柏修女的故鄉時,發生了哪些一連串有如「神助」的遭遇。

如今這本傳記終於脫稿了,而且又正值柏修女百年誕辰之際,無意中給這本書的出版又增添了一層意義。這本書不只是一本傳記、一本教會史,其實它也是一本宗教社會史,一本結合「大眾史學」與「影視史學」的作品。這本書不僅書寫了過去的歷史,讓人們可以認識柏修女、田中的修女們和教友,同時更難能可貴的是,因為書寫這本書,施修女以及田中修女們得以結交了匈牙利和斯洛伐克等地的修女,她們無意中開展了一頁歷史,促進了台灣與匈牙利之間的關係。

「大眾史學」鼓勵大家來寫歷史。這種書寫歷史有異於「專業史學」,它不僅可以更深入認識親人故舊,而且也可以結交許多新人。施修女的心血驗證了「大眾史學」的意義。

沒有留言: